保护个人信息 防范网络骗局
如今,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查询资料、线上课程、网上购物、通话视频等都通过网络来实现,网络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生活提供了便利。
365bet线上投注_彩票365软件是什么样的_365beat
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通过网络来进行,这也让网络成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一天到晚收到售楼、保险、贷款等各种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垃圾邮件清理不完,甚至让我们陷入了被不法分子诈骗的风险,个人信息正是在我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被泄露了!
案例一
W女士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称自己是某网店客服,因为W女士在网上购买的鞋子出现了质量问题,其购买的商品确实是对方所说的商品,于是W女士添加了对方微信。对方给W女士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其扫码后获取理赔,W女士扫描该二维码后,在对方指引下输入银行卡号、验证码,不一会儿,W女士银行卡内的1.8万元被转走。
案例二
H先生在手机上收到一条借贷广告短信,短信内容为“贷款,利息7厘,每个月560元,加QQ详询。”H先生因继续周转资金,便通过短信中提供的QQ号与对方取得联系。加了QQ之后,对方声称只要提供质押提供他本人身份证正面照,就可以签订贷款合同。H先生按照要求与该贷款公司签订合同后,该贷款公司客服以交保险费、流水费、账号存在异常风险被冻结需要解冻为由,让H先生后四次往其指定的账号上转账4.28万元。此后对方让H先生继续转账,但H先生需要的8万元贷款一直未到账,才意识到被骗。
通过网络窃取个人信息的成本极低,个人信息的涉及面广且数量巨大,而面对如今的个人信息危机,多数人对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麻木不仁、开始消极应对。很多情况下,甚至会选择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冒着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去享受网站提供的服务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我们通常仅关注有无财产损失,对个人信息却不予重视。其实一通陌生电话、一条贷款的短信都有可能是个人信息泄露的征兆,而我们多数人只有在受到下游犯罪的侵害之后才懂得个人信息的重要性,而寻求事后救济通常难以挽回损失。
检察官提示
打击犯罪只是对相关权利的事后救济,我们的事前防范才是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避免犯罪侵害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培养注重隐私的良好习惯:不轻易向别人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要知道凡是要求输入个人信息领取的都是假红包;快递单撕碎随后再丢弃;拒绝参加网络星座、性格测试等等。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被侵犯、泄露的第一时间向相关单位报案或者进行控告。
相关法条
网络诈骗是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进行诈骗的一种方式,对此行为依照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司法解释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